內容摘要
下面的說明是統一場論《十周年紀念版》的重點摘要:
物理理論
空間的單元:空間由最可能小的空間稱為單位空間體積所構成。普朗克長度的兩倍是最小可能的長度,這是宇宙最小可能的黑洞並產生最大可能的普朗克溫度來造成宇宙暴漲(必須大於等於史瓦西半徑)黑洞。空間不連續性可解決芝諾悖論。
空間單元長度=2(h'G / C 3)^1/2
( h'=普朗克常數,G =重力常數,c =光速)
時間的意義:時間是由於最小空間單元的簡諧振盪週期。光(E = hf)可以影響在單位空間的振盪頻率。因此,光可以決定時間。如果我們以光速旅行我們不會檢測到這種振盪。這是狹義相對論的時間膨脹(時間停止)的根本原因。因此,時間可以作為空間第四維。
慣性原理(質量):靜者恆靜。這是因為物質質量重力場引起時空曲率。這個時空曲率包裝了該物質,以限制其運動。這就像在床上的鐵球。因此,靜者恆靜。慣性質量就是重力質量。
電荷原理:電荷的定義是,它會導致時空撓率(漩渦)。如果正電荷引起順時針平面漩渦,則負電荷引起逆時針平面漩渦。兩電荷之間的空間排列決定他們的吸引或排斥。因此,相同電荷排斥,相反電荷相吸。電磁能解釋螺旋星系的漩渦形狀像我們銀河系。有宇宙兩種類型的星系:橢圓星系(質量佔優勢)和螺旋星系(由電荷占優勢)。暗物質的理論假設是因為螺旋星系缺乏足夠的質量。如果螺旋星系是由電磁形成的,就能減少需要暗物質的量,暗物質主要是微中子。
電荷相對論:F = DxAy-DyAx(法拉第張量)
光的原理:光不僅是電磁波。也是引力波。電磁場決定光子的振幅和重力場決定光子的頻率。振幅和頻率因此有光波。光承載重力場可以解釋為什麼光可以被恆星或黑洞吸引。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引力波以光速前進。此外,重力場(散度不為零)可解釋為何電磁波的起源問題。沒有自旋2的引力子。光子是自旋為1的玻色子。
光重力場:a = -Lp *ω^ 2 (L p =普朗克長度,ω=光角頻率)
光旋力場: s = 2L p *ω
愛因斯坦推導出的重力波等價於旋力波
熱的原理:由於盎魯-霍金效應,溫度可以與加速度(T-> a)成正比。光壓(P = σT 4 / C)是暗能量導致時空加速膨脹甚至可超光速。從星系發射光子能夠到宇宙邊緣經由光壓造成4維宇宙加速膨脹。這種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熱脹冷縮。溫度與距離成反比,並且溫度也反比於時間。溫度-時間方程是T * t= h'/ k。因此,熱力學第二定律(熵箭頭)和時間箭頭,輻射箭頭都可以連接。
光壓時空方程:P=σT ^4 / c =(π ^2 /60)h'/ tx ^3
(T =溫度,c=光速,t =時間,x=長度(宇宙的半徑))
盎魯-霍金效果:T =a'/2πkc(k =玻茲曼常數)
磁的定義:靜止電荷引起電力(庫侖靜電力)而運動電荷引起磁力。旋轉和線性運動電荷都會引起磁場。磁是由於電荷相對論的結果。因此,磁性的起源也是電荷,並沒有磁單極子。
點電荷磁場=(U /4π)QV / R ^2
旋力的定義:靜止質量引起重力而運動質量造成旋力。旋力是狹義和廣義相對論運動質量的必然結果。旋力的意思是,旋轉質量可引起周圍時空的小質量圍繞中心質量做軌道公轉。它可以解釋土星環的穩定存在。如果只有引力,土星環都應墜落到土星。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的太陽系的八大行星都在同一平面,太陽的自轉方向與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公轉軌道方向相同。旋力是由於角動量。旋力可解釋為何月球在遠離地球同時地球自轉減速,旋力也可解決太陽系角動量轉移問題。
旋力Fs= SJj / R^ 4
(S = 2G / c ^2 旋力常數,J =中央質量自旋角動量,j=小質量軌道角動量,R =兩個質量之間距離)
線性重旋力麥克斯韋方程為:
F=m(g+sω)
Div g=-ρ/ϵ
Div s=0
Curl g=0
Curl s=2μ[J-ϵ dg/dt]
成對產生:光子間碰撞是粒子(費米子)形成的原因。這理論認為,電子和中微子從光子希格斯電弱交互作用產生有質量W / Z玻色子。中子質子是從具質量的夸克膠子從光子希格斯電強相互作用產生。這種新的理論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微子具有質量,其並沒有在目前的標準模型解釋清楚。精細結構常數1/137實際上是電子或質子的電能與靜止質能比例。這解決了1/137的起源之謎。費米子的半徑(如電子)是R = H'/ 2MC。光子的粒子半徑為r =λ/2π。費米子(電子,質子等)和光子均以光速自旋。角頻率ω從光能量E = h'w得知其也是自旋光子的角速度。
宇宙場方程:宇宙時空由重力,電磁,和光壓決定。重力場是時空曲率,和電磁場是時空撓率。如果我們結合所有這些上述力場,我們得到一個統一的宇宙場方程。我們的宇宙是一個完美的球體。重力使球收縮和光壓使球加速地擴大。宇宙場方程Ricci流根據拓撲龐加萊猜想可以解釋熱流引起的宇宙擴展。
曲率(Curvature)和撓率(Torsion)是微分幾何兩大基本組成部分,它分別代表重力和電磁。事實上,物理就是幾何:
愛因斯坦重力方程張量:
Guv=K*Euv=Ruv-1/2 g_uv R
Guv=(-ρ_m+P/c^2 )UuUv-Pg_uv
其中Uv=(1,0,0,0) g_uv=(1,-1,-1,-1) ρ_ =ρ_m c^2
(ρ質量密度,U速度,P 輻射壓力,gUV度量張量)
法拉第電磁張量:
Fuv=DxAy-DyAx
宇宙場方程:
Guv+Fuv=Tuv
知道了宇宙場方程式的逆變張量與協變張量即可做矩陣運算。又已知此逆變張量與協變張量互為反矩陣:
T^uv*T_uv=I
運算後可得:
-ρ=Px=Py=Pz
此解釋了為何能量質量密度與光壓XYZ分量完全相等。
(E電場 B磁場)
此即為4x4四維宇宙二階時空張量
統一場方程式:結合拉莫爾公式(Larmor formula)和斯蒂芬定律(Stefan’s Law),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統一的場方程納入所有物理場,包括電場,磁場,重力場,旋力場,和溫度場。重力場也就是加速度。這個方程也是光與熱的轉化。如果我們更換電磁場為湯川勢/場,我們還可以包括強和弱相互作用來解釋膠子和W / Z玻色子的輻射。
此統一場論方程式為:
BxExAxS=r*π*H*c^2
(B =磁場,E =電場,A =加速度=重力場,S =旋力場,H=熱場)
若場源運動時考慮洛倫茲因子r校正
重力場:
A=(-GM)/r^2 r ̂
旋力場:
S=SJ/r^2 ×r ̂
電力場:
E=KQ/r^2 r ̂
磁力場:
B=(μ/4π) QV/r^2 ×r ̂
熱力場:
H=kT/(4/3 πr^3*ct) r ̂
宇宙的誕生:宇宙的創生是由於兩道普朗克頻率的光碰撞成對產生原始正物質和反物質。原始正物質或反物質的質量是普朗克質量。原始正物質或反物質的電荷是普朗克電荷。最小空間和時間單位是普朗克長度和普朗克時間的兩倍。原始正物質或反物質將形成最小可能的太初黑洞。而黑洞霍金輻射產生的熱能是最大普朗克溫度,並且因此光壓造成宇宙暴漲這是普朗克時期。宇宙因此誕生。
普朗克質量=(h'c / 4G)^1/2
宇宙的未來:光壓是暗能量,宇宙加速膨脹的驅動力。這意味著溫度T^ 4成反比於時空tx 3。因此,在早期開始宇宙具有最大普朗克溫度,宇宙時空(tx 3)是最小的。在接近絕對溫度零宇宙的盡頭,宇宙時空將成為最大的接近無限大。時間將延長盡可能接近無限接近永恆。但是,最終的時間將取決於真空零點能頻率的倒數。所以,只有“Uni”-verse,而不是“Multi”-verse。
光壓時空方程:σT ^4 / c =(π ^2 /60)h'/ tx^ 3
(T =溫度,c =光速,t =時間,x =長度(宇宙的半徑))
數學理論
強光交互作用:對弱電相互作用類似,強力的膠子通過強光(電強)相互作用經兩次希格斯機制得到質量。作用之後,八個膠子成為rb’ r’b g’b gb’ rg’ r’g bb’ gg’ 等八個。有色膠子rb’ r’b g’b gb’ rg’ r’g帶有質量1/2vg,而中性膠子bb’ gg’也帶有質量1/(2)^0.5 vg,rr’膠子無質量而不媒介強作用力。強力作用場可由SU(3)楊密場論給出而這也是一個非交換性非保守力的撓率張量,強力作用勢因膠子帶有質量可用湯川勢表示。
Hu SU(5) 模型
Hu SO(10) 模型
以下是萬物理論《七PLUS版》的內容摘要:
化學理論
原子模型:當前原子模型是由狄拉克的量子力學解釋。然而,愛因斯坦的EPR悖論意味著量子力學與狹義相對論的局域性基本精神相矛盾。薛定諤的貓也表明,量子力學有因果關係的問題。使用波函數和原子軌域來解釋電子在原子的運動是不正確的。玻爾的原始原子模型沒有包括核力(介子)和磁力。如果我們考慮這兩股力量,可以得到一個精確的原子模型。在原子核中,質子和中子交替排成一條直線。順時針質子是鏈接到一個順時針中子,中子順時針再鏈接到一個順時針質子,然後順時針中子等。費米子自旋是光速。中子與質子間有相吸引的磁力和隱藏的pi介子媒介。此可解釋核力的spin dependent & charge independent。對於奇偶核,有角動量。對於偶偶核或奇奇核,沒有淨角動量和沒有核旋轉。因為通過質子或中子產生的磁矩,電子將在平面軌道對齊質子或中子磁場而公轉。包利不相容原理是由於配對的正反旋電子能有吸引的磁力抵消相互排斥電力。玻爾的角動量量子化是由於波粒二向性。在N = 1的軌道,這是只允許一對電子(2)一個駐波波長形成一個圓。在N = 2的軌道,它可以包括兩個8字形波軌道有兩個駐波波長允許4個配對電子(8,8),以相反方向公轉形成駐波。在N = 3的軌道,這是18,18電子。在N = 4的軌道,這是32,32電子。等等。因此,原子幻數可以得到解釋。量子力學被替換。
化學鍵:基於上述原子模型,我們可以提出一個新的化學鍵理論。化學鍵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形成。1.配對電子(如金字塔結構CH 4):從一個原子一個電子可與另一電子從另一個原子成相反的自旋電子對。超價分子如SF6通過電子分散四方(六方)這種方式聯繫在一起。2.完全一個軌道(平面結構)的駐波:從一個原子的電子將從供給者給收受者原子的軌道來完成對收受者原子的穩定的駐波。例如:鹽酸。自H原子的電子將移動到氯原子的外軌道中,使完整8個電子在最外軌道。這是劉易斯八耦體精神。N2也通過這種方式形成。因為兩個N原子的供給者與收受者關係,N 2分子具有極性。這新的理論可以解釋平面{Ni(CN)4 } 2 或金字塔形狀{Co(CL)4 } 2錯合化合物。不需要量子力學的sigma或π鍵。
地質理論
地震理論:地震實際上是由於從地殼裂縫(斷層)和空洞突然間光波的釋放。傳統板塊運動理論具有若干缺陷:1.板塊是大約每30年期間1厘米緩慢移動地震而地震是某一點突然發生的2.板塊運動理論不能解釋巨大的板塊內地震如汶川大地震3板塊構造理論不能解釋地震光,電離層的異常,地震期間電/磁場異常,地震期間紅外線/無線電波異常,及奇異動物行為4.大洋板塊會沒入海溝地涵,因此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之間的地震不應該發生5.如夏威夷有頻繁的地震發生,並不位於板塊邊界而是在所謂熱點的地方。
如果地震是由於突然從地球內部釋放的光,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有更多的地震在地震帶發生。地殼裂縫位於這些地震帶,所以光波更容易從這些位置釋放出來,透過似雷射的共振腔效應,大多反射回來的光波不斷累積能量而最後由地殼裂隙或斷層放出。光也可從地殼孔洞釋放,如在熱點地方的火山(夏威夷等)。這個理論也可以解釋電磁異常,電離層異常(受釋放的電磁波影響),地震光,以及動物異常行為。如果有不在板塊邊界的斷層地殼裂縫,光也可以從這些斷層釋放。可以解釋最近的美東地震或汶川地震。由於光波也是重力波帶有重力場,應該有大質量的月球和釋放的光之間重力的吸引力。因此,超級月亮會增加地震的可能性。基於Snell折射定律,不同頻率的光之間有速度差。如果我們能夠監測的光頻譜變化,以及地震前相關的電磁異常,我們將能夠預測地震。
地磁:地球或太陽的磁場是與他們的自旋相關。當地球由於外部力矩如太陽旋力開始旋轉,其內部鐵質地核會作出反應。由於角動量守恆,在地核鐵原子的軌道電子將開始相對於地球的自旋在相反的方向上旋轉。這是愛因斯坦-德哈斯效應。當所有的軌道電子被對準,則產生地球磁場。所以,地球自轉軸有關磁場方向。在我的原子模型,電子軌道可以順質子或中子的磁場方向。一段時間之後,電子公轉質子磁場將變為公轉中子的磁場,此乃因自旋電子對中子或質子磁場方向之改變。因此,它會導致一種稱為地磁倒轉的地磁變化。至於太陽,因為它的氦原子,也有太陽的磁性逆轉。
龍捲風理論:目前,龍捲風發生的機制尚不清楚。它可以通過電荷相對論來解釋。龍捲風通常發生在炎熱的夏天。熱可以轉化為電能。因此,超級雲胞可以積累電荷。電荷可導致時空渦旋。因此,從超級雲胞電荷將吸引具有相反電荷的近地面空氣。然後可以生成龍捲風。由於龍捲風的電荷發揮重要作用,龍捲風通常伴隨打雷和閃電。
生物理論
生物滅絕原理:在地球的演化,有很多滅絕事件(約23次),包括五大生物滅絕事件。沒有統一的理論來解釋滅絕現象。我提議,米蘭科維奇週期是地球上滅絕事件的原因。米蘭科維奇週期來源是由於旋力和重力振盪。米蘭科維奇週期是由於地球軌道變異,地球軸傾斜,及軌道傾角的偏心所造成。因此,有極端寒冷時期也有極熱時期。冷時期被稱為冰川時期。溫度變化是滅絕的原因。在歷史記錄中米蘭科維奇週期與主要的滅絕時期相一致。因此,循環性滅絕事件發生了。彗星碰撞被認為是恐龍滅絕的原因。然而,恐龍的滅絕總花了很長時間(〜10000年),而不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在那個時候觀察到非常低的地球溫度。彗星碰撞無法解釋地球上嚴重的全球溫度下降。只有低溫可以解釋為什麼有毛髮和羽毛溫血動物的(如哺乳動物和鳥類)存活和冷血的動物(如恐龍)滅絕。較大的動物具有更大的體表傾向於失去熱量而很容易滅絕。然後,溫血動物因為它們的生存優勢開始主宰地球。此外,地球上的其他主要彗星碰撞事件不與滅絕事件相關。根據研究估計,從彗星冰冷的塵埃頂多只能降地球溫度兩個月。火山噴發被建議作為另一個滅絕的原因。但是,火山噴發後溫度升高或下降也是相對短暫(升溫:50-200年,降溫:僅下降0.5-0.8C)。在五大滅絕事件,也觀察到海平面的變化。海平面變化可以直接連結到地球的溫度變化。
蛋白質世界理論與同手性: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仍是未知。最被接受的理論是RNA世界理論。這意味著首先出現RNA,然後其發展成蛋白質和DNA。不過,此理論有一些缺陷。首先,RNA是不穩定的分子,其容易分解。其次,RNA自我催化能力是有限的。三,RNA作為原始生物材料無法解釋同手性的起源。四,RNA的組成核糖,不能自發形成。所以,我贊同蛋白質世界理論。所有氨基酸可以在尤里實驗的原始條件進行。無核糖構成的DNA或RNA被發現。蛋白質和肽可以自發地從這些氨基酸穩定地形成。蛋白質如prion還具有自我複製(自催化)的能力。蛋白質也有突變的能力。這可以通過耗散結構造成生物有機體的機理來解釋。1.開放系統:蛋白質可以很容易地在早期地球熱外部環境產生2.遠離熱平衡得到能量:蛋白質系統可以使用正反饋(自催化能力),以獲得非線性動力學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3.突變/波動:蛋白質如prion可以具有可變性,例如構象改變,以適應環境的選擇。4.多樣化:基因突變的積累會導致進化。因此,蛋白質作為第一生物因子可以從外部環境得到負熵來維持生命。這就是為什麼生命與始終服從熱力學第二定律獲得正熵的物理對象不同。如果L-氨基酸是由於結構生化學產生優勢易形成alpha-helix & beta-sheet再透過自催化放大優勢,L-肽以早期地球環境擔任催化蛋白質傾向於催化D-糖的形成。這是糖類與蛋白質同手性(homochiralty)的相互協同進化起源。只有D核糖的生成後,早期才有RNA的合成。蛋白酶如RNA聚合酶(不需要RNA primer)可早期發展。因此,大多數RNA聚合酶有演化強烈保留性。rRNA和核糖是後來演變的,以確定生物有機體進化反映核糖的更多變化。因此,RNA-蛋白質迴路可以保持遠非線性耗散結構。使用RNA primer的DNA端粒酶是高度相似於RNA聚合酶的結構。因此,端粒酶可以從RNA聚合酶演變。由於DNA合成需要RNA引物,DNA晚於RNA演變。雖然蛋白質滿足耗散結構系統,它有不改變其序列只有有限的突變的能力。因此,蛋白質演變成RNA和DNA(基因突變更容易和順序的變化),以獲得更多的多樣性,以因應環境選擇。DNA可形成雙螺旋結構,以允許性狀重組更多多樣性。它還可以保存遺傳信息。RNA成為非線性的正或負反饋(RNAi)的中間分子。因此,用於早期生活進化方向應該是蛋白質- > RNA-> DNA。
社會生物學:達爾文的進化論解釋不同的物種由於自然選擇的競爭。過度強調競爭導致社會達爾文主義。達爾文沒有指出同一物種之間的合作生存。有西諺的“狗不吃狗”的基本原則。同一物種不至於殺死對方。在高等哺乳動物或鳥類,這是倫理原則的起源。由於同一品種之間的合作,也有發展如分享,愛,尊重,自我控制,勤奮,寬容或其他道德原則。這就是所謂的社會生物學的一個新的生物學派。有的動物如獅子,他們可能會殺死新生獅子。這可能不是僅僅是殘忍或自私的行為。父母可以視幼獸作為資產或負擔。這可能類比與人類流產的行為。
意識和潛意識:意識和潛意識是在精神病學的重要概念。弗洛伊德還開發了超我,本我和心理學的自我。然而,精神病學/心理學和神經學的相關性尚不明確。我建議有意識/超我位於額葉和潛意識/ 本我位於邊緣系統。額葉具有輸出神經,以控制邊緣系統。它可以判斷辨別是非,有控制羞恥感的重要功能。因此,道德是位於由社會化來教育額葉皮層。邊緣系統包括海馬迴,下丘腦,和杏仁核。海馬迴是我們的大腦與即時動態存取功能的RAM。下丘腦是控制驅動如飢餓,渴和性(本能)的主要生理調節。杏仁核控制情緒,如恐懼,焦慮和憤怒。因此,邊緣系統是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的最佳構造。因此,我們可以連接到精神病學神經解剖學。意識額葉(超我)和潛意識邊緣系統(本我)的一體化整合成一個自我。離解狀態,例如催眠,藥物(K他命),和冥想涉及額葉的抑制導致邊緣系統與額葉分離狀態。
糖/脂質代碼:中心法則是DNA-> RNA->蛋白質- >糖或脂質。雖然基因或蛋白質代碼是很好理解的,對於糖或脂質的特異性序列碼不一概而論。糖可分為三大類:N-糖基化,O-糖基化,和C-糖基化。在N-糖基化,加入的GlcNAc連接的核心五糖(Man3-GlcNAc-GlcNAc)具有特定的氨基酸序列:ASN-X-Ser/Thr-X或Asn-X-Cys-X。X可以是除脯氨酸,天冬氨酸或谷氨酸的任何氨基酸。這是N-糖基化的糖的代碼。C-糖基化也是C-甘露糖化。酶識別的特定氨基酸序列:WXXW。W是色氨酸,X是任何氨基酸序列。這是C-糖基化糖代碼。在O-糖基化,它有幾種可能性。蛋白多醣具有特定的氨基酸序列:-Ser-Gly-X-Gly-(X為任何氨基酸)。木糖開始被鏈接到蛋白多醣的絲氨酸殘基。這是蛋白多醣O-糖基化糖代碼。然後,膠原具有共同的氨基酸序列:(Gly-X-Y)。X是脯氨酸和Y是羥脯氨酸或羥賴氨酸。半乳糖可以鏈接到膠原的hydrolysine殘基。這是膠原蛋白糖代碼。O-糖基化是主要是GalNAc或GlcNAc接到蛋白質的絲氨酸 /蘇氨酸/酪氨酸。在高基氏體,GalNAc添加到蛋白質。在細胞質或核中則是GlcNAc加入到蛋白質。還有一種對O-糖基化優選的氨基酸序列:Pro-X-Ser/Thr-Pro。X是任何氨基酸,但非極性氨基酸是優選的,如脯氨酸,纈氨酸或丙氨酸。
和O-糖基化一樣,磷酸化也適用於絲氨酸/蘇氨酸/酪氨酸的OH。(Pro)-X-Ser/Thr-Pro是蛋白激酶共同序列。有如陰陽機制開關。蛋白質磷酸化後,蛋白質將啟動信號磷酸化其它蛋白質以放大外部信號。然而,該蛋白質很容易降解。在另一方面,O-糖基化會使蛋白質變得穩定。但是,它缺乏對信號傳遞的能力。如果蛋白質磷酸化,那麼它就不會O-糖基化,反之亦然。
作為脂質碼,N-荳蔻酰化(N-myristoylation)是肉荳蔻酸與蛋白質的N端甘氨酸香接。S-palmitolation是棕櫚酸酯的與蛋白質的C端半胱氨酸殘基的相接。異戊二烯化(法尼基&香葉基香葉基)是將脂質添加到有共同序列CaaX基(a為任何脂肪族氨基酸)的C-末端半胱氨酸。最後,膽固醇被添加到給定的蛋白質的C-末端甘氨酸。
甲基化、乙酰化、SUMO化與泛素化。 乙酰化是乙酰基-CoA將乙酰基添加到任何給定的蛋白質的賴氨酸殘基或N-末端。甲基化是將甲基添加到任何給定的蛋白質的賴氨酸或精氨酸殘基。精氨酸甲基的共有序列是RGG,RXR,或GRG。無論賴氨酸乙酰化或甲基化往往在可能的KS / T殘基。這也有陰陽控制機制。蛋白質甲基化可能導致永久性蛋白質失活,和蛋白質乙酰化給予了蛋白質的活性。另外兩個重要的調節機制也適用於蛋白質的賴氨酸殘基。當不存在甲基或乙酰基的蛋白質賴氨酸殘基,它可以通過泛素蛋白識別。然後,這種蛋白將被送到蛋白酶體降解。老化蛋白質往往會失去他們的乙酰基,所以他們會很容易地泛素化和降解。SUMO蛋白質也認識到蛋白質的賴氨酸殘基,並導致蛋白的轉錄抑制。大多數SUMO蛋白質的目標是轉錄因子。SUMO識別的特定蛋白質序列:YKXE / D。Y是任何疏水性酸,K是賴氨酸,X是任何氨基酸,和D / E是酸性氨基酸。這四個機制互相競爭來做蛋白質調控。


胡教授您好:
回覆刪除我有關於統一場論的資訊想要向您請教
不知是否方便用電子郵件向教授請教?
感恩
我的e-mail是:naomijiajia@gmail.com